《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是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打造的中國第一個系統研究、探討全國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與問題的系列專題報告。本次發布的《生態治理藍皮書:中國生態治理發展報告 (2019-2020)》(下稱生態治理藍皮書)是生態治理與研究的最新成果。
為更好地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針對中國生態治理的環境、森林、草原、水域四大對象,生態治理藍皮書提出了六條推進水生態治理的政策建議。
完善水生態治理體制機制:一是改革現有的水生態治理體制,明確主管部門分工,協調各自職責與義務;二是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確保重要江河湖泊生態用水;三是明確流域與區域權限劃分和管理范圍,制定流域和區域相結合的水污染防治綜合控制規劃;四是實行產業優化布局,嚴格控制新污染的產生,嚴防對流域生態系統新的破壞。
改進水生態治理制度:一是嚴格保護流域內水源、森林、草原、濕地等各類生態用地,明確流域生態空間的功能定位;二是構建基于流域生態紅線的產業環境準入制度,嚴禁落后產能向中上游地區轉移,遏制盲目重復建設;三是全面劃定沿江生態紅線,將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濕地保護區等納入流域生態紅線區。
構建流域生態共同體: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流域上中下游各級政府、各部門之間應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分攤生態環境建設的直接成本,樹立資源使用者對影響流域水環境的成本補償理念,使排污成本不低于治污成本。加大市場引入力度,發展企業和個人之間的生態服務交易市場,開展政府采購環境保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第三方治理等流域管理制度創新實踐。
實行流域生態補償:一是實行以政府管控為主、以市場調節為輔的流域生態補償模式;二是在征收流域水資源費時,應附加征收水源地生態保護費,作為對流域上游水源地的生態補償;三是由上中下游地區水利、環保和財政等部門協商成立生態補償運行機構,承擔生態補償主客體確認、補償標準核定、生態補償資金使用和管理等任務。
強化水生態功能區績效考核與責任追究:一是全面開展水生態功能區和省界緩沖區水質達標評價,從嚴核定流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并實行目標績效考核;二是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明確流域與各區域水利主管部門的管理權力和責任,對水生態治理實行離任審計制度和終身責任追究制度。
注重水生態治理監測:一是建立以重要生態功能區、?。▏┙?、入河排污口、飲用水源地、地下水監測為主體的水環境監測體系;二是加強流域生態功能區和省界緩沖區水質的自動監測,實現重要河流控制斷面水質動態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