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快速發展的要求下,水資源的匱乏已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形成了重大的障礙。雨水是重要的非常規水資源,非常規水利用量的多少是一個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先進水平的重要標志。通過綠地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不僅能節約自來水,而且還能減緩雨水成澇和地下水位下降,減緩地表下沉,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態景觀,它是建設節約型園林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之一。
由杭州藍天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的江西貴溪濕地公園項目位于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游,總占地約189.6畝,場地地勢低洼,原為濕地和魚塘,但由于周邊的道路建設和高密度城市的發展,導致該濕地面臨環境惡化,濕地退化、消失等危險。設計以“山水畫軸、信江水韻”為理念,將場地內部的土堆、水泡、棧道、平臺和水系相互貫穿融為一體,以流動的線條展現水的美感和動感;以水流、通風、清潔和處理作為濕地的“過濾器”,通過濕地收集雨水,利用“過濾器”來清潔雨水,作循環利用或排入信江,營造出文化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態綠洲。
整個濕地公園內部結構布局以河道的自然地貌為依托,以原生植被為基礎,以最少的環境擾動展開設計。游園步道貫穿全園,將濕地公園劃分為沿江休閑活動區、生態防護林帶、生態濕地景觀帶、城市綠化隔離帶等“一區、三帶”,并沿步道營造出濕地、樹林、草丘等不同形式的生態景觀。
沿江休閑活動區
沿江休閑活動區作為濕地公園沿江景觀的紐帶,設有船舶碼頭、草階廣場、林蔭樹陣、親水石灘等設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健身、游憩、觀景的公共活動空間。親水石灘以坐式臺階結合石灘延伸至水面,配合堤岸邊的低矮灌木和生態駁坎,充滿野趣。
生態濕地景觀帶
以“去污保水、種草養魚,建立良性的人工濕地生態系統”為指導思想,運用景觀生態學的理論來營造人工濕地。水面盡量不設置人工景觀,水底種植各種適生沉水植物,如羽毛草、大茨藻、苫草等,同時放養水生動物如螺螄、草魚等;在水道兩側淺水區域種植濕生植物和精致的花卉,形成繽紛的花溪,利用植物營造優美的自然駁岸景觀。作為河道源頭的水中草丘,象征著相互交織環繞的山丘和溪流,這種泡狀的濕地結合蜿蜒的河道,作為雨水儲水池,儲水且相互連通,增加了岸線的長度,具有較強的邊緣效應、隔離效應和生態效益,為水體凈化、多重鳥類和生物的棲息創造條件。
濕地水景的建設充分遵循經濟性原則,在兼有城市雨水資源收集功能的生態濕地景觀帶建立小型水體自凈系統,運用水循環處理人工湖的水體,通過自凈溪的循環凈化,保持大面積水域的自我更新,實現雨水資源的凈化。在濕地區域的水面上利用人工基質無土栽培美人蕉建立沉淀漂浮凈化池,并利用香蒲、花葉蘆竹、菖蒲、蘆葦建立四級串聯凈化池。美人蕉發達的植物根系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其根系表面附著的生物膜可分泌大量的酶,可加速水體中大分子污染物的降解過程,使水體得到凈化;香蒲、菖蒲、蘆葦等植物生長旺盛,根系發達,地下莖和根形成縱橫交錯的地下莖網,與水體接觸面積大,形成密集的過濾層,起到過濾作用。通過屋面、地表徑流等方式收集的雨水經沉淀池預處理的水首先流入香蒲凈化池,隨后流過花葉蘆竹凈化池、菖蒲凈化池、蘆葦凈化池,形成有一定凈化層次的自凈生態系統,水流流經濕地植物凈化區,實現了人工開挖水體的良性循環,使水體長期保持清澈。
此外,生態濕地景觀帶還設置了架空廊道、水中棧道、親水眺臺、臨水觀景平臺、觀鳥平臺、休閑活動草坪等不同的游覽形式,結合游憩觀賞、休閑健身等功能展示濕地風貌。
生態防護林帶和城市防護林帶
由于濕地公園北臨浙贛鐵路線,南臨城市主干道貴溪大橋東延伸段,因此在場地北面設置生態防護林帶,在場地南面設置城市綠化隔離帶,以起到當作城市生態景觀帶和防止噪音污染的作用。生態防護林帶在生態、經濟、安全和管理便捷性原則的指導下,以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和微地形變化為特色,以綴花草地、邊溝灌叢結合闊綠帶,營造出一條具有地域性的景觀帶。城市綠化隔離帶采用通透性的綠化種植手法,展現出濕地公園的風貌,起到豐富城市道路綠化效果,營造生態城市形象的效果。
降雨作為自然界水循環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對調節、補充地區水資源和改善保護生態環境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本項目利用濕地景觀進行雨水收集和處理,收集利用了這一無成本的資源,不僅節約水資源,而且在涵養地下水源、減緩地面沉降、控制雨水徑流污染、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等方面均具有廣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