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杭州藍天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祁連山北麓嘉峪關“兩湖一河”飄帶河景觀帶工程位于甘肅省西北部嘉峪關市境內河西走廊的中段,是嘉峪關新區的中心景觀帶,總占地 50200平方米,總投入資金達 2300萬元。
整個工程強調生態治理與修復,強調景觀與城市相協調,強調人的參與性,在市政府“兩湖一河”碧水行動計劃不斷實現,水源地水環境安全日益改善,整體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的基礎上,以豐富多彩的濱水景觀和“戈壁+綠洲+長城文化”為主題,重新詮釋出城市的景觀活力。在荒涼戈壁上建起如此規模的生態工程,讓這條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充分發揮了城市“綠肺”的作用,也讓嘉峪關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戈壁明珠城市。
嘉峪關作為西部戈壁城市,自然條件并不優越,在彰顯西部個性的同時,力求精雕細刻。本工程分為東西兩段,以綠玉渠為中心紐帶,將入口雕塑廣場、旱噴廣場、跌水廣場、環廊空間等各節點串聯起來,并通過植物的軟化和過渡相融,組成了既連貫又各具特色的景觀。
在“綠”上做文章,治理荒漠化
過去老百姓常說“想要在風吹石頭跑,遍地不見草的嘉峪關種活一棵樹,艱辛程度不亞于養活一個孩子”,更別談城市建設了。萬里長城的終點——嘉峪關,境內屬溫帶大陸性荒漠氣候,干旱少雨,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冬冷夏熱秋涼春旱多風沙,生態環境脆弱,自然條件惡劣,屬國家土地荒漠化嚴重地區,土壤的肥力弱,適合當地的園林植物品種較少,外來引種又很難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在這片曾經一片荒涼、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上,植樹造林成為本工程的一大難點。除此之外,因地勢、氣候、地理位置等原因,嘉峪關的土壤pH值在7.3以上,也給植物的種植帶來了相當的困難。
為創造一個良好的種植環境,在綠化施工前對項目范圍內的土壤進行固化和改良。在綠化種植區域通過設置方格沙障,覆蓋碎石、粘土等物理方式進行固沙,并在土地表面噴灑膠結物質,通過在沙土表面形成一層具有一定結構和強度,能夠防止風蝕及沙蝕,又可保持下層水分的固結層,以達到控制沙土流動的目的。在綠化施工過程中,選用適合當地環境、適應于堿性土生長的花、灌木、喬木,混播草坪、苜蓿,采用種植土壤改良、施肥及配套噴灌、滴灌設施等手段,在3萬多平方米的綠化面積內,種植了國槐、臭椿、白蠟、云杉樹等喬木7萬余棵,榆葉梅、丁香、側柏、水蠟等花灌木12萬余棵,紅景天、千屈菜、豐花月季等花卉14萬余株,混播草坪1萬多平方米,打造出喬、灌、花、草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品種、多色彩的綠化格局,利用植物實現環境的生態治理和保護。
在“新”上做文章,把好防水關
戈壁因其特有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城市缺少一種靈性,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離開水便無從談起。項目充分挖掘蓄水資源,不僅調節了嘉峪關市的空氣濕度,還為賦予了這座城市靈秀之美。然而由于項目水景面積大,地層軟,層次和變化較多,外界干擾與破壞較大,防水處理成為施工過程中的一大難點。
為做好防水處理,本工程采用了“兩布一膜”的新技術。兩布一膜是中間層采用塑料薄膜作為防滲基材,上下兩邊采用無紡布復合而成的土工防滲材料。以塑料薄膜的不透水性隔斷土壩漏水通道,以其較大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承受水壓和適應壩體變形。而無紡布與塑料薄膜結合后,不僅增大了塑料薄膜的抗拉強度和抗穿刺能力,而且由于無紡布表面粗糙,增大了接觸面的摩擦系數,有利于復合土工膜及保護層的穩定。同時,它們對細菌和化學物質有較好的耐侵蝕性,不怕酸、堿、鹽類的侵蝕。
在“文化”上做文章,提升景觀內涵
嘉峪關,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相映生輝,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相呼應,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在這里熱情相擁。在這樣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要塞,以“絲綢之路”主題的雕塑廣場作為飄帶河景觀帶的主入口,在綠玉渠水體中心設置體現嘉峪關市城市發展為主題的雕塑,展現出現代文化與古文化的撞擊。以長城文化為主題的明珠公園,以戈壁綠洲、戰爭文化、甘肅風土文化為主題的討賴河生態園,以及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飄帶河景觀帶串聯成“兩湖一河”獨特的生態景觀帶,將嘉峪關深厚的歷史文化透過景色娓娓道來。
通過對嘉峪關“兩湖一河”飄帶河景觀帶的生態治理和修復,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景觀建設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又產生出山、水、林的大風景。作為祁連山區重點市政工程,這個集休閑娛樂、游覽觀光、改善生態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景區與建筑功能相協調,以現代文化景觀為主體,將歷史文化景觀貫穿其中,突出當地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品位,現已成為嘉峪關新市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旅游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