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杭州藍天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承建的濟寧北湖景區起步區園林綠化工程占地面積約130萬平方米,以河湖濕地、城市森林、綠色景觀為特色,以“引湖入城、筑城入湖”為理念,將北湖引入城市中心;以人、自然、環境互惠共生為追求,基于現有生態資源的存在狀況,通過從產業到生活、從設施到景觀、從空間到意境的全方位生態再造,將生態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實現區域的生態安全和生態和諧,營造城水相融的高品質、生態型景觀,打造環保健康的人居環境和生態宜人的生活空間,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新模式。
保留原生環境,成就生態景致
項目施工內容根據其景觀特點和功能可以分為生態濕地和濕地南側以北湖閣為中心的北湖廣場區兩個部分。濕地景觀區設置了五色草塘、蘆汀蓮渚、荷塘花香、葦蕩等景點,北湖廣場區由北湖閣廣場、西山、鼎湖公園以及沿湖大草坪4大景觀區組成。
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濕地,起步區的生態濕地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作用。除了為游客提供近距離熟悉自然、了解生態知識的科普場所外,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治污控制單元,該生態濕地的主要功能為涵養水源、調節水量、凈化水質,是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的重要保障。北湖景區的北區共有濕地2200畝,將引進濟寧市污水處理廠排放的一級A中水,每天5.5萬噸;南區共有濕地1600畝,將處理北湖新區污水處理廠排放的一級A中水,每天約2萬噸。經過濕地凈化的中水,將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然后排至南四湖。濕地的存在不僅僅是帶來了經濟效益,更獲得了環境生態效益。
在生態濕地的施工過程中,綠色生態仍是主軸。在區域內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植被,使濕地景觀更趨于原始狀態和自然狀態,從而維護北湖景區所具有的非常質樸、簡潔的原生態環境;采用“復合潛流濕地+水平潛流+表面流+穩定塘”的處理工藝,種植蘆葦、香蒲等濕地植物,使水源經人工濕地系統完成深度凈化;同時在河中的淤泥里補植荷花、睡蓮、菖蒲、鳶尾等具有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在駁岸邊種上柳樹、花灌木等,提高生態濕地的觀賞價值。
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地形,以生態為前提,實現對自然的最小干預。所有景點、活動場所都依地形而建,并利用島嶼、景觀廊、承露臺、木棧橋等景點,自然地與水親近;使用了大量環保材料,不僅能保證設施持久耐用,還節省了有限的林業資源,在滿足功能的同時也宣傳了一種高科技的環保生態理念;在鋪裝上注重形式變化,并采用新的拼貼手法,合理利用各種板材、卵石,形成和諧、自然、靈動的空間。
延續歷史文脈,突出自然景觀
作為東方文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7000年的文明史讓濟寧這座“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生態宜居”的城市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北湖景區則像一顆“明珠”在魯西南大地上熠熠生輝。北湖起步區的建設在充分挖掘濟寧人文歷史內涵的基礎上,設立了“北湖閣”、“北湖廣場”、“任城寶鼎”、“雙龍橋”、“嶺南水鄉”、“公主島”、“蛇島”、“鹿鳴島”等景區,全面提升北湖的休閑品質。
北湖起步區的建設也十分注重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的營造。在綠化配置方面,以濟寧市的鄉土樹種為基調樹種,并根據環境條件選擇耐污能力強、凈化效果好的適生植物,注重背景林營造,尤其注重濕地區塊水生植物的綠期、花期、花色、風格、線條、體量的搭配,與濕地環境保持一定的比例和平衡的關系,形成“挺水植物——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優化組合的生態群落,防止單一種群的侵害,同時也抑制了低等藻類植物的水體富營養化,營造出錯落有致、協調得體、富有詩情畫意的濕地景觀;在濕地的駁岸上充分考慮護岸功能進行綠化種植,將水生植物與喬灌木、地被進行合理的藝術銜接,使其層次豐富、疏密有致。通過對景區喬木、灌木、草坪、地被與水生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穩定的植物群落,打造出具有魯西南特色的植物景觀。
在公司領導和項目部的科學調度、精心組織下,經過一年左右的施工,圓滿完成了設計與施工合同要求的任務,綠色生態理念在整個北湖新城的建設中貫穿始終,北湖已綠樹濃蔭,鳥語花香,盎然的綠色和豐富的文化元素讓景區顯得生機勃勃。目前作為山東省首批“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的濟寧北湖省級旅游度假區也已成為國內知名的集生態體驗、戶外娛樂、觀光休閑于一體的旅游度假勝地。